一、灌溉时间
(一)最佳时期
1、冬小麦:扬花后10~15天(约在开花后至灌浆中期),此时籽粒进入快速膨大期,需保证水分充足。
2、春小麦:抽穗后10~15天(依据当地气候调整)。
3、判断标准: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60%(手握土壤成团,松手即散)或叶片中午出现短暂萎蔫。
(二)区域差异
1、北方干旱区:需在灌浆初期(扬花后7~10天)及时补水。
2、多雨地区:根据墒情灵活调整,避免土壤过湿。
笔者注:这是最佳时间,对于大多数包地户来说,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耕种的土地全部浇灌完毕。有很多朋友灌溉周期甚至能超过一个月,那这个时候就不能只在最适合的时间来了,在时间、精力和水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不必考虑是否扬花、是否会有病害、是否会有其他什么问题,两害取其轻,持续浇灌即可。
特别注意的是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儿,在半仁前后要停止浇水,降低倒伏风险。而对于株高矮,群体小,前期长势一般的低倒伏风险地块儿,为了增加千粒重,可以考虑推迟到满仓前后。满仓后逐步进入蜡熟期不再建议浇水。
二、灌溉水量
(一)水量控制
一般用量:每亩30~50立方米(约20~30mm),确保土壤湿润深度达40~50cm。
沙土地:少量多次,每次20~30立方米,避免渗漏损失。
黏土地:适当减少水量,防止积水。
(二)节水灌溉
优先采用滴灌、喷灌等精准灌溉方式,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倒伏。
笔者注:小麦浇水,无论哪种浇水方式都要注意:返青水可适当推迟,但要浇透;拔节水也可以适当推迟,以控制群体,也要浇透;孕穗水要适当的早,还要透,晚了赶不上小麦需求,产量损失极大,非常之关键;灌浆水要早,要巧,不能倒;麦黄水不能浇。不问缘由,听话照做,不吃亏。
三、技术要点
(一)结合叶面肥:
灌溉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(0.3%~0.5%)+尿素(1%~2%),增强叶片功能,促进灌浆。
(二)时间选择:宜在清晨或傍晚灌溉,减少蒸发损失,避免高温时段引发根系缺氧。
(三)防倒伏措施:
1、弱苗田避免过量灌水,强风天气前暂停灌溉,5天内有大风,倒伏风险大的田,停止浇灌。
2、若植株过密,可适当减少水量并增施钾肥。
四、注意事项
(一)天气预警:避免在降雨前或大风天灌溉,防止倒伏和病害滋生,间隔最少5天,一周以上最好。
(二)盐碱地管理:盐碱地需小水勤灌,结合灌水淋盐,降低土壤盐分。
(三)病害防控:灌水后及时排涝,降低田间湿度,预防赤霉病、白粉病等病害。可结合灌溉喷施杀菌剂(如戊唑醇)。
(四)适时停水:小麦蜡熟期(籽粒变硬、含水量降至20%以下)停止灌溉,避免贪青晚熟或籽粒霉变。
五、常见误区
误区1:灌浆水越晚越好。
纠正:过晚灌溉(蜡熟期后)易导致根系早衰,反降低粒重。
误区2:水量越大越好。
纠正:过量灌水会抑制根系呼吸,加剧倒伏风险。
通过科学管理最后一水,可提升小麦千粒重5%~10%,显著提高产量。建议结合田间长势、天气及土壤条件灵活调整方案。